首頁>>專題專欄>>檔案法宣傳

習近平關于曆史學習與研究重要論述摘編

發布日期: 2021-11-20

要馬上了解一個地方的重要情況,就要了解它的曆史。了解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這是我的一個習慣。過去,我無論走到哪裡,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這樣做,可以較快地了解到一個地方的山川地貌、鄉情民俗、名流商賈、桑麻農事,可以從中把握很多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可謂“開卷有益”。

修志是一件非常“得志”的事情,希望修志人員刻苦學習,頑強工作,真正進入角色,鑽進故紙堆,從浩瀚的檔案資料中挖掘珍寶。

《在地方志工作會上的講話》(1989年8月),《習近平在甯德》,

中央黨校出版社2020年版,第268-270頁

曆史虛無主義以所謂“重新評價”為名,歪曲近現代中國革命曆史、黨的曆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

曆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曆史必然性,否認中國共産黨的領導。

要以各級黨員領導幹部為重點,把黨史教育納入幹部教育培訓的必修課,把全面了解和正确認識黨的曆史作為一項基本要求,教育引導黨員領導幹部特别是年輕幹部認真學習黨的曆史,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領導水平。

《在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0年7月21日),(黨建網)

曆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曆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曆史。

《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2012年12月31日),

《人民日報》2013年1月2日,第1版

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曆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别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對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要正确評價,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曆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曆史時期。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經驗,吸取教訓,在這個基礎上把黨和人民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開班式上的講話》(2013年1月5日),《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第1版

古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國内外敵對勢力往往就是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曆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醜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亂人心,煽動推翻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蘇聯為什麼解體?蘇共為什麼垮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态領域的鬥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蘇聯曆史、蘇共曆史,否定列甯,否定斯大林,搞曆史虛無主義,思想搞亂了,各級黨組織幾乎沒有任何作用了,軍隊都不在黨的領導之下了。最後,蘇聯共産黨偌大一個黨就作鳥獸散了,蘇聯偌大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就分崩離析了。這是前車之鑒啊!

《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開班式上的講話》(2013年1月5日),《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第1版

各級領導幹部還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曆史經驗,正确了解黨和國家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确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未來也十分必要,因為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各種文史知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領導幹部也要學習,以學益智,以學修身。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曆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

《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2013年3月1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

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405-406頁

  西柏坡我來過多次,每次都懷着崇敬之心來,帶着許多思考走。對我們來講,每到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聖地,都是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禮。每來一次,都能受到一次黨的性質和宗旨的生動教育,就更加堅定了我們的公仆意識和為民情懷。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産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曆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曆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

《在西柏坡主持召開平山縣縣鄉村幹部、老黨員和群衆代表座談會時的講話》

(2013年7月11日),《人民日報》2013年7月14日,第1版

對曆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曆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曆史條件、曆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曆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曆史必然性和曆史偶然性的關系。不能把曆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曆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幹出隻有後人才能幹出的業績來。

革命領袖是人不是神。盡管他們擁有很高的理論水平、豐富的鬥争經驗、卓越的領導才能,但這并不意味着他們的認識和行動可以不受時代條件限制。不能因為他們偉大就把他們像神那樣頂禮膜拜,不容許提出并糾正他們的失誤和錯誤,也不能因為他們有失誤和錯誤就全盤否定,抹殺他們的曆史功績,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

《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013年12月26日),

《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選編》,

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第115頁

軍事上的落後一旦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将是緻命的。我經常看中國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後挨打的悲慘場景就痛徹肺腑。

《在一次重要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2月27日),

《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18頁

觀察和認識中國,曆史和現實都要看,物質和精神也都要看。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鬥争史,中國共産黨90多年奮鬥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探索史,這些曆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脫離了中國的曆史,脫離了中國的文化,脫離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脫離了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是難以正确認識中國的。

《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2014年4月1日),

《人民日報》2014年4月2日,第2版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産生于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在長期演化過程中,中華文明從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獲得了豐富營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絲綢之路的開辟,遣隋遣唐使大批來華,法顯、玄奘西行取經,鄭和七下遠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事例。儒學本是中國的學問,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無論是古代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還是現在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們都應該采取學習借鑒的态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适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進行文明相互學習借鑒,要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講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棗、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僞存真。
《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讨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24日),

《人民日報》2014年9月25日,第2版

要堅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導向,準确把握中國人民抗日戰争的曆史進程、主流、本質。正确評價重大事件、重要黨派、重要人物。要從總體上把握局部抗戰和全國性抗戰、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等重大關系。我們不僅要研究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8年的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變後14年抗戰的曆史,14年要貫通下來統一研究。要以事實批駁歪曲曆史、否認和美化侵略戰争的錯誤言論。

《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2015年7月30日),《人民日報》2015年8月1日,

第1版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曆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世界的今天是從世界的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曆史上找到影子,曆史上發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重視曆史、研究曆史、借鑒曆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

中國有着5000多年連續發展的文明史,觀察曆史的中國是觀察當代的中國的一個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國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來的中國曆史和文化,就很難全面把握當代中國的社會狀況,很難全面把握當代中國人民的抱負和夢想,很難全面把握中國人民選擇的發展道路。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奮鬥,需要從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國文明之長。歡迎各位專家從對曆史的感悟中為我們提供真知灼見。

《緻第二十二屆國際曆史科學大會的賀信》(2015年8月23日),

《人民日報》2015年8月24日,第1版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包括抗戰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

今天,中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實現我們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們要銘記一切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戮力同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的講話》

(2015 年9月2日),《人民日報》2015年9月3日,第2版

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鬥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每次來緬懷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禮,心靈都産生觸動。回想過去那段峥嵘歲月,我們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們永遠懷念他們、牢記他們,傳承好他們的紅色基因。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财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今天,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着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衆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在江西看望慰問廣大幹部群衆時指出》(2016年2月2日),

《人民日報》2016年2月4日,第1版

我們回顧曆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曆史經驗、把握曆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曆史總是要前進的,曆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隻有與曆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來。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的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年7月1日),

《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第2版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偉大長征精神,作為中國共産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年10月21日),

《人民日報》2016年10月22日,第1版

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

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44頁

我們黨的全部曆史都是從中共一大開啟的,我們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

小小紅船承載千鈞,播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種,開啟了中國共産黨的跨世紀航程。

從紀念館奠基那一刻起,我就一直想着落成後要來看一看,今天如願以償了,确實深受教育和鼓舞。在浙江工作期間,我曾經把“紅船精神”概括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我們要結合時代特點大力弘揚“紅船精神”。

我們全體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這次集體出行,目的是回顧我們黨的光輝曆程特别是建黨時的曆史,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學習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明确肩負的重大責任,增強為實現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目标任務而奮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瞻仰中共一大會址和嘉興南湖紅船時的講話》(2017年10月31日)

《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選編》,

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年版,

第293-294頁

曆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重視曆史、研究曆史、借鑒曆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當代中國是曆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曆史規律,在對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曆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2019年1月2日),

《人民日報》2019年1月4日,第1版

我每次到革命老區考察調研,都去瞻仰革命曆史紀念場所,就是要告誡全黨同志不能忘記紅色政權是怎麼來的、新中國是怎麼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就是要宣示中國共産黨将始終高舉紅色的旗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先輩們開創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吃水不忘掘井人。我們絕不能忘記革命先烈、絕不能忘記老區人民,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要做好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工作,保障好老區群衆生活,讓革命烈士含笑九泉。紅軍後代、革命烈士家屬傳承革命精神有說服力和感染力,要把先輩們的英雄故事講給大家聽,講給年青一代聽,激勵人們堅定不移跟黨走,為實現美好生活而奮鬥。

《在河南考察時強調》(2019年9月16日),

《人民日報》2019年9月19日,第1版

我們悠久的曆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國“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曆程。此後,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已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華正統;對峙如宋遼夏金,都被稱為“桃花石”;統一如秦漢、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秦漢雄風、大唐氣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鑄就的曆史。今天,我們實現中國夢,就要緊緊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

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國各民族創作了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偉大作品,傳承了格薩爾王、瑪納斯、江格爾等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建設了萬裡長城、都江堰、大運河、故宮、布達拉宮、坎兒井等偉大工程。中華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開曆史長卷,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裡羌人盡漢歌”;從邊疆民族習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農下褲”、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處可見的舞獅、胡琴、旗袍等,展現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鑒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曆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曆史長河中,農耕文明的勤勞質樸、崇禮親仁,草原文明的熱烈奔放、勇猛剛健,海洋文明的海納百川、敢拼會赢,源源不斷注入中華民族的特質和禀賦,共同熔鑄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進藏、涼州會盟、瓦氏夫人抗倭、土爾扈特萬裡東歸、錫伯族萬裡戍邊等就是這樣的曆史佳話。近代以後,面對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各族人民共禦外侮、同赴國難,抛頭顱、灑熱血,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偉大史詩。其中湧現出一大批少數民族的衛國英烈、建黨先驅、工農運動領袖、抗日英雄、開國将領,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曆史貢獻。“人心所歸,惟道與義。”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中華民族實現了從自在到自覺的偉大轉變。中華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已深深融進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靈魂,成為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彙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曆史。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内生動力。正因為如此,中華文明才具有無與倫比的包容性和吸納力,才可久可大、根深葉茂。

《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19年9月27日),

《人民日報》2019年9月28日,第2版

新形勢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傳承。希望廣大研究人員堅定文化自信,發揚老一輩學人的家國情懷和優良學風,深入研究甲骨文的曆史思想和文化價值,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為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緻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賀信》(2019年11月1日),

《人民日報》2019年11月3日,第1版

一個忘記來路的民族必定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一個忘記初心的政黨必定是沒有未來的政黨。

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同新時代我們進行偉大鬥争、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豐富實踐聯系起來,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深化認識中提高認識,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2020年 1月8日),

《人民日報》2020年1月9日,第2版

Baidu
sogou